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简介
  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研究院”),又名“鞍钢集团钒钛(钢铁)研究院”,其前身是1964年国家经委批准在辽宁鞍山建立的鞍山钢铁研究院,同年10月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决定内迁四川西昌,改称冶金工业部西南钢铁研究院;1972年迁建攀枝花,更名为冶金工业部攀枝花钢铁研究院;1983年进入攀钢集团组成生产科研联合体;2000年,作为国家242家科研院所之一,转制为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2007年,整合注册成立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鞍攀重组后,2013年成立鞍钢集团钒钛(钢铁)研究院,与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2021年,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鞍钢集团钒钛(钢铁)研究院、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实现一体化运行,是实施公司制市场化的科技型企业。
  研究院始终面向国内外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企业经济主战场,以攀西钒钛磁铁矿综合开发利用及其产业链延伸为主线,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结构层次、拓展钒钛应用领域为目标,围绕钒钛磁铁矿的冶金分离(铁、钒、钛、铬)、钒钛制备新技术、钒钛精细化工产品、钛及其特种材料、钒钛钢新材料、含钒铁道用钢、稀贵金属的回收利用、能源环保等方向领域,开展相关重点应用基础、重大前沿共性技术、关键瓶颈技术及工程转化等研发。研究院包括攀枝花、成都、北京三个研发基地,按照“一产业一研究所”“一战略产品(工艺平台)一项目团队”模式,重组研发机构,形成“9所、6中心、2分院”的创新组织架构和43个创新创业项目团队。
  现有员工近1000人,其中科技人员620人,包括特聘院士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及省级人才50余人,博士研究生90人,高级技术职称人员280人。共有基层党(总)支部18个、党小组38个。
  拥有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高速重载钢轨研发及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以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钒钛产业创新联合体、四川省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为代表的智力共享平台;以CNAS、CMA为代表的分析检测平台;以系列钒钛中试线为特色的工程转化及产业孵化平台。
  研究院现有总资产10.78亿元,仪器设备4000余台(套)。先后建成钛钢联合、重轨、矿冶、钛化工、钒技术、环保工程、钛铸造、增材制造、材料成型、材料焊接、材料热处理、理化测试、数值仿真等专业实验室,建成金属丝材和金属管材制备中心,建成10万t/a钒钛矿资源综合利用新工艺、1万t/a高炉渣生产四氯化钛、5000t/a高品质富钛料、300t/a钛白新产品试制、沸腾氯化等特色中试平台。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铁道科学院、长虹集团、美的集团、万控集团、五菱工业汽车有限公司等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
  经过60年发展,研究院已成为中国极具影响力的以钒钛为主的综合性研发机构,是攀西钒钛国家战略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主体。依靠自主创新与国家组织的联合攻关,攻克了普通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的世界难题,使“呆矿”变成了经济资源,拉开了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序幕;开发出了雾化提钒、转炉提钒等成套装备技术,使我国从钒进口国一跃成为钒出口国,支撑攀钢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产钒企业;开创了钒钛磁铁矿中钛资源回收利用的先河,改变了世界钛资源的分布与结构,支撑攀钢成为我国最大的钛原料基地、全球范围内唯一实现钒钛磁铁矿中铁、钒、钛、铬资源综合利用的生产企业,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总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累计获得国家、省(部、行业协会)科技进步奖445项,其中国家级成果26项、省部级成果419项。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100余项,其中国外专利150余项。牵头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60余项。近5年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60篇、SCI/EI收录论文86篇。
  研究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肩负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国家使命,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相关要求为基本遵循,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瞄准“科技创新”“科技创业”两大方向,主动承接国家“卡脖子”材料研制战略任务,全力构建攀西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第三代技术体系,为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创建国际一流特色研究院而接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