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为新攀钢建设打造新动能
唐历
 
   通过本人自学和专题学习,我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和把握,尤其是对习总书记强调的“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要实现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利用的国家战略,我们必须搞好新攀钢建设,促进攀西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实现新攀钢建设的美好愿景,必须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是全面创新,核心是科技创新,为此笔者就提升攀钢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谈几点认识体会。
一、合理选择正确的科技创新方向是前提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党中央站在建设创新型国家高度为我们企业创新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具体讲,企业就是要围绕上述要求,对标企业所处行业的世界先进目标,结合企业自身实际,谋划品牌创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的科技创新方向,支撑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企业转型发展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对接。
作为一家中央企业研究院,开发好攀西战略资源,担当钒钛研发国家队的重任,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钒钛院应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资源利用价值”“过程节能环保”三大方向,大力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工程转化研究。着力突破钒钛产品进入深地深海、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新能源等领域的瓶颈技术,推动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延伸;着力保持重轨等钢铁精品的技术和品质优势,推动由产品供应商向综合服务提供商的战略转型。着力攻克高铬型钒钛矿冶炼分离等关键技术,提高攀西战略资源有价元素的利用水平;着力推进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的生态建设,形成全流程气液固废弃物绿色处理新兴技术;着力推进两化融合技术研究,推动攀钢智能制造水平实现新提升。
二、持续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是根本
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创新能力强弱,决定创新发展成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根本上要从人才、平台和协同上着手。
(一)按照“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建设一支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具有世界视野的创新团队
聚焦钒钛研发国家队的定位,以国际视野汇聚高端智力资源。重点在非传统材料、能源环保、材料工程、应用技术等领域,引进更多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选拔优秀青年骨干到国外做访问学者、短期研修,继续安排青年骨干进行学历深造。着力加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培养和学习创新型研发团队建设,加快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与生产企业联合开展“名师带徒”,提升科技人才的工程化创新能力。加强与高校的人才合作,加大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力度。
(二)构建创新创业的研发平台和持续的研发投入是科技创新的基本手段和重要保障
争创国家钒钛产业创新中心,集聚全国的优势研发资源与关键创新要素,支撑攀西战略资源绿色高效开发。按照高端、特色、共享、集成的思路,升级钒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载钢轨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为关键核心技术开发提供平台保障。
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夯实科研条件基础。加快成形、焊接、涂装、腐蚀、热处理等专业实验室建设,打造一流的材料评价与应用机构。深化与战略客户、一流高校、知名科研院所合作,做实做优做强联合实验室。鼓励自主或联合设计研究平台,为开展关键领域的重大前瞻科学研究提供平台支撑。
(三)整合社会创新资源,构建开放包容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促进成果的高效研发、工程化转化、市场化应用
构建更高、更广、更深的合作格局,充分发挥中央企业研究院在品牌、技术、信誉、平台等方面的综合实力,扩大与政府、一流高校、科研机构、战略客户等谈判合作中的比较优势,抢占创新高地,增强政策、知识、资本汇聚力度,充分整合社会创新资源,形成钒钛领域的创新高地。
把握“互联网+”新机遇。搭建“互联网+全新新材料+全新商业模式”的研发及产业化平台。在创新开发利用攀西战略资源方面,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衍生发展。着力开发原创颠覆性技术,着力推进跨界融合式创新,为创新发展提供新动能。
持续丰富合作内涵。推进合作的项目化、具体化、显性化。以项目为载体,推动政产学研用联动创新,在政策趋势、现场应用、机理研究、工艺开发、市场拓展等维度,将各方力量发挥到极致,实现科技成果与现场需求和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形成从科技研发、工程转化、市场应用的更加高效的创新创业链条。
三、破除制约科技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瓶颈是关键
如何让科技人员在创新平台上围绕选定的创新方向高效有序地进行创新活动是创新发展的关键。
(一)构建管理扁平化,责任、权利、义务相对等的管理架构,让创新团队成为企业创新活力的主体,赋予团队负责人更多的权利
探索建立扁平化的项目制管控架构,改变传统的研究院-研究所-研究室-项目的行政管理构架,逐步形成研究院-项目团队的垂直化运营架构。设立创新基金,建立符合项目发展规律的经费保障体系。推行项目的市场化或模拟市场化运行,把责任、指标、考核分解落实到项目团队直至岗位,全面提升项目经营能力。
授权项目负责人在攀钢内外部按需自主组建研发团队,并按契约化管理目标对项目组织实施,提高项目开发效率,缩短研发周期。授权项目负责人审批相关研发经费和团队成员绩效薪酬的考评,增强团队的创造活力。项目成果由单位与项目团队共享,提高团队创造动力。
(二)构建合理科学考核评价机制,客观反映创新团队的能力、活力和成效
建立差异化评价体系,以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研发人员分类评价、量化考核体系。完善经济价值分享方式,根据钒、钛、钢铁产业规模大小实施差异化比例计提。推进成果转化和条件保障差异化激励,对科研保障板块,按市场化原则参照行业水平予以奖励;对成果转化板块,按照“绩效收入依托业绩增量为支撑”原则实施激励。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
(三)按照既尊重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也要保护创造者利益的原则,设计激励制度,积极探索引入股权、分红、期权等机制,激发创造者活力
在探索混合制改革方面:按照股权多元化原则探索构建全新科技创业平台。一是引入战略投资者,创新运营机制,充分发挥基金公司的资金、管理、市场渠道优势和研究院技术、品牌、信誉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打造更具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经营实体。二是建立技术骨干及经营骨干跟投机制,形成利益与风险共担的长效激励约束机制,确保科研人员坚持不懈地开展长期攻关、提高项目的研发和转化效率。三是探索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研究院开发的技术成果,进行知识产权评估后,按市场化原则,可作价转让、授权有偿使用及作价入股。
在市场化激励机制方面:探索实施差异化、精准化的激励政策,采取技术贡献收益分成、技术成果模拟入股、重大项目津贴等多种措施,加大对关键人才激励的力度。畅通科技、经营、管理岗位流动渠道。完善研发人员“岗位薪酬+绩效”的薪酬体系,建立职工薪酬与市场接轨的常态化调整机制,岗位薪酬与人才市场价格接轨,与鞍钢集团、攀钢、研究院改革发展成果挂钩,让广大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使员工和企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创新发展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永远在路上,只要我们不断的深化改革、持续创新,创新发展的目标就会愈来愈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