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现场 创造不“钒”——记攀钢青年岗位创新能手师启华
2022/3/17
  
  
   一个初出茅庐的90后,何以挑起钒技术研究所项目团队经理的重担;一个刚毕业的博士生,是如何仅用两年的时间就成长为院青年科技骨干人才。今天,带你走进钒产品应用团队,认识这位新晋的青年岗位创新能手——师启华。
初入职场 崭露头角
2018年7月,年仅28岁的师启华从武汉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凭着对钒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极大兴趣,他义无反顾地来到英雄的攀枝花,加入到钒技术研究所。从校园到研究院,是身份的转变,也是观念的转变。
刚入职,恰逢团队多名科研骨干工作调离和读博深造,在研课题的鉴定和申报工作曾一度停滞。师启华毫不犹豫地承接了“前辈”们遗留的课题,立即投入到“高品质钒氮合金制备工艺及装备升级研究”的鉴定工作。这项工作,没有二三年的现场经验和扎实的理论支撑,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的。面对大量的科研试验和现场工艺数据,师启华决定从最基础的现场入手,他一周有四天时间都前往攀枝花钒厂实地学习,跟着现场的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学习,像个小学生一样不耻下问,凡事拿着小本本记下来。两个月下来,他竟然对钒氮合金生产工艺了如指掌。有了现场经验的积累和过硬的理论知识,所有的难题迎刃而解,课题鉴定工作圆满完成,同时还完成了该项目的攀钢科技奖、鞍钢科技奖、四川省科技奖的申报,并且该项目获得了2019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师启华出色的工作业绩,让院领导和同事们刮目相看,当年的青年奖励基金一等奖也垂青于他,一时间成为青年科技人员的学习榜样,这个90后的年轻人用实际行动为青春上交了一份亮丽的答卷。
勇挑重担 砥砺前行
2019年初,院实施机构改革,对各研究所进行优化整合,重新成立的钒技术研究所,成为攀西钒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专业研究所。内敛果敢、踏实稳重的师启华成为钒产品开发与应用团队项目经理的不二人选,他也成为了院资历最浅的项目团队经理。
这个团队既有教授级高工专家,也有钒冶金行业的翘楚,一批后起之秀也屡获各类行业大奖。一个90后要想领导这样一支队伍,这在常人眼里不可能胜任的事,在师启华看来既是机遇,更是挑战!2019年,他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股份公司“低品质Cr2O3制备金属铬、铬铁技术研究”,研究确定了金属铬的制备工艺,金属铬纯度达到98%以上;他主持的研究院基础研究项目“熔融钒渣直接提钒工艺探索及基础理论研究”,研究确定了渣中主要物相、钒的赋存状态及热力学可行性,完成了阶段研究内容和目标;同年,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件,联合申请了区域创新发展基金1件,还组织团队完成了攀西试验区钒铝项目验收。
这一年钒产品团队在师启华的带领下士气大增,多个科研项目获省部级大奖。2020年,而立之年的他实现事业与家庭双丰收,儿女双全,收获满满,幸福满满!
勤于实践 锐意创新
科研,是对理想的践行,是脚踏实地的坚持。秉承这样一个信念,师启华和他的团队扎根生产现场,常年驻扎在攀枝花和西昌钒厂,从生产细微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坚持求实创新。
2020年初,师启华大胆提出“熔融钒渣直接提钒”的工艺设想,围绕“高温熔融状态下添加剂与钒渣的反应”和“高温熔融状态下钒的氧化转化”两个关键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为推进钒渣提钒工艺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不满足现状的师启华,又对制取高纯金属钒粉项目展开了攻关探索,历时四个月的试验研究,成功制备出了氧含量低于0.25%的金属钒粉,实现了钒粉制备工艺由“气基真空还原”到“原位直接还原”的进步,钒粉中氧含量显著大幅降低,为非钢领域钒产品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师启华常说,“科研就是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近两年,钒产品团队在师启华的带领下,钒铝、钒铁、非钢钒产品攻关过程中先后提出了“钒铝调渣降杂”、“钒铁双梯度配料”、“固态原位还原”等多个创新思路,为钒产品开发研究提供了方向。钒产品团队还申报并获得省部级科技奖4项、鞍钢科技奖1项和攀钢科技奖1项。
荣誉的背后,是师启华和团队科研人员的坚守和不懈追求,他用青春的激情和睿智,在科技创新创效的道路上,追逐着心中的梦想,成就不平“钒”的青春。(钒技术研究所 刘莉供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