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坚持自主创新 支撑高效经济生产——院推进6万吨熔盐氯化钛白产线达产达效系列报道之一

2025.06.27

攀枝花,六月花开正艳。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股份公司6万吨熔盐氯化钛白产线(简称“新产线”)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提前一个月实现达效攻关目标,氯化钛白粉产品成本更是首次低于设计指标。这一里程碑式的成绩,标志着攀钢在攀西钛资源综合利用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成功探索出一条高端钛白粉产业化的新路径。这背后,离不开院科技人员的艰辛付出。 新产线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标志性项目,对于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新产线达产达效这一硬仗,不仅要打赢,更要打好、打漂亮。院与股份公司紧密协同,组建了一支由钒钛化工技术研究所、环保技术研究所、先进功能材料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等多个学科团队构成的联合攻关组,全力以赴为新产线提供科技保障。联合攻关组成员驻守生产一线,不舍昼夜,全面排查制约产线达产达效的关键因素。他们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清单,实施“周清周结”制度,确保每一个难题得到及时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世界首创的240吨大型熔盐氯化炉与3万吨氧化反应器”的首次大规模工业化应用,成为攻关的重中之重。  “长周期对接运行是这些大型设备的关键所在,但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联合攻关组联络员、钛白绿色制造项目团队经理陆平表示。面对挑战,他们坚持自主创新,通过理论计算、数据分析、仿真模拟、机理研究、实验验证等多种手段,不断攻克技术难关。氧化工序中的三氯化铝发生器气体分布板易损、物料逸出堵塞管道等问题,曾是制约长周期运行的关键难点。联合攻关组聚焦设备结构和工艺参数,大胆创新,成功攻克了这一难题。截至今年5月底,他们先后解决了“熔盐成分合格率偏低、钛白初品白度不达标”等100多项生产难点堵点。每个难点堵点的攻克,都凝聚着智慧和汗水,都是一次技术进步,都为新产线提前达效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其中,创新建立的基于大型熔盐氯化炉及氧化反应器连续稳定对接运行的工艺参数控制模型等成果尤为亮眼。这些首创性成果的核心技术——“240吨/天大型熔盐氯化炉稳定运行以及熔盐氯化—氧化对接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大型熔盐氯化炉与氧化炉对接运行周期平均突破27天,创造新纪录。随着新产线在3月实现达产和产能提升,联合攻关组工作重心转向了降本增效。4月的一天,在新产线总控室值班的陆平与联合攻关组成员马维平、李政,发现氧化炉炉头压力异常升高,导致系统保护性连锁停车。面对这一突发状况,联合攻关组成员迅速行动,到现场收集氧化炉疤料,通过数据分析、仿真模拟等手段,精准定位了结疤位置,并制定了优化反应温度等一系列技术降本解决方案,为新产线降低物料成本提供了强力支撑。      针对新产线提产后出现的氯化精制工序、氧化工序、后处理工序、废盐工序系统平衡等工艺技术难题,联合攻关组又创新出氯碱到氧化的钛、氯平衡管控、低成本生产四氯化钛、碱液洗涤工艺优化等系统技术降本措施。这些措施为新产线的经济运行提供了基本遵循。在联合攻关组的督导下,新产线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严格遵守制定的工艺参数和工艺纪律,为经济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5月份,新产线氯化钛白粉产品成本首次低于设计指标,提前一个月实现了达效目标。这一历史性突破,是科技与产线融合发展的典范。目前,联合攻关组正接续奋斗,进一步细化系统技术降本措施,致力于将资源和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推动攀西钛资源综合利用再上新台阶。(钒钛化工所)  

查看详情

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研究院),又名“鞍钢集团钒钛(钢铁)研究院(简称钒钛院)”,其前身是1964年国家经委批准在辽宁鞍山建立的鞍山钢铁研究院,同年10月内迁四川西昌,更名冶金工业部西南钢铁研究院;1972年迁建攀枝花,更名为冶金工业部攀枝花钢铁研究院;1983年与攀钢集团组成生产科研联合体;2000年,作为国家242家科研院所之一,转制为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2007年,注册成立研究院;鞍攀重组后,2013年成立钒钛院,与研究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2021年,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钒钛院、研究院实现一体化运行,是实施公司制市场化的科技型企业。

  • 1964

    研究院创建于

  • 11.08亿元

    总资产

  • 4000余台(套)

    仪器设备

  • 455

    科技进步奖

愿景目标

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创建国际一流特色研究院

研究院精神

崇德创新,勇攀高峰

管理理念

人才为基,创造为本,高效执行,共同成长

员工行为理念

笃行担当、求是奉献、合规守纪、协同共享

加入我们

查看详情

钒钛国家重点实验室

查看详情

钒钛战略联盟

查看详情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